Featured image of post 由ぺこら事件而生的公共关系思考

由ぺこら事件而生的公共关系思考

前言

说真的,我是没想到时隔一年多的博客更新居然会是以这种神奇的方式展开。

说起来也许是一种巧合吧,刚好论文在距离 deadline 还剩几天的前夕完成了第三版,刚通过邮件发给教授,想着趁没回复之前休息一下刷刷 V,结果就让我顺着ぺこら最新的熟肉刷到了这起事件。

作为一个刚刚成为 DD 仅三个月的,加之最近因为论文的原因没怎么看 V,本身也几乎不追日 V 直播只看录播的自闭观众,我把ぺこら从昨天到目前 Twitter 道歉动态翻译的几条关键动态包括下面高赞的评论看了个遍,大概理解了事情的前后关系。

导火索自然是ぺこら在 Twitter 上转发了几个 niconico 无断转载 bilibili 的二创视频这件事,随后又因为一系列旧账新算发展到了讨论诸如字幕组地位问题、hololive 成员的 B 限问题、字幕组与 hololive 本社关系问题等一系列话题。并且我也在其中发现了不少针对字幕组在此期间控评问题的讨论,可能间接成为了导致战线扩大的原因之一。

我对这起事件及其所引发的全部范围内的争议当然有着自己的立场,不过这不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重点。如果真的有对此感兴趣的人,我会在文章最后一小节单独留一部分阐述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评论,不喜的到时候可以直接跳过。另外我本身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一般通过 DD,专业是跟工商/市场/公共关系之类八竿子打不着的计算机,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专业水平,对文章内容有任何不认同的地方欢迎留言讨论。

想到哪里写哪里吧,之后视情况会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与修改的。

本社,字幕组与观众

对这些讨论内容及讨论者本身的立场我不做任何评论,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仅仅局限在争论话题本身那么是无法达成任何共识的。但我却在翻看这些留言的途中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字幕组,或者说 hololive 本社究竟要如何应对这种「意外情况」?

这本身并不是一个老调重弹的公共关系(公关)话题,相信能够理解目前 V 圈正在发生的不同于以往公关所涉及的背景的读者应该对此有所察觉。而这其中最主要的特殊点就是两个直播/视频平台之间内容和观众之间鸿沟的存在。作为将 YouTube 视为主要战场的 hololive 成员或者其他日本 VTubers,面对着既有视频又有直播,与 YouTube 目前的身份几乎一致,但语言环境、收益规则和文化氛围不同的 bilibili 平台,究竟要如何处理,这显然不仅仅是 COVER 一家会社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显然会导致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但直到目前这又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也是我为「意外情况」这四个字打了引号的原因。事件后续的讨论的内容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意外,而是早就成为一个个虽困难但又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过去观众可以假装这些问题不存在,字幕组可以假装这些问题不存在,hololive 本社亦可以假装这些问题不存在。但现在由于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导火索,观众率先打破沉默对这些问题发难,作为这三角关系中的另外两者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后续必然会发生许多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一个日本的 V 而言,想要在中国市场进行发展,字幕组显然是绕不开的话题。这点个人势面对着没有形象包袱的平台和直接利益相关的观众,尚且可以做出理解与平衡;但企业势是商业机构,旗下 VTuber 成员事实上涉及会社本身的形象,做得不好的话很难说不被扩大化到机构问题(事实上讨论中早已出现了这种势头)。当然,COVER 的特点导致其并不类似一个中国语境下的「直播公会」,但是这并不妨碍不了解运营,只看 V 本身的一般观众联想。

思考:一个好公关的特性

公共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存在,其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早期:

Public relations is a management function, which tabulates public attitudes, defines the policies, procedures and interests of an organization…followed by executing a program of action to earn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1]

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它搜集公众的态度,规定一个组织的政策、程序和利益……然后执行一项行动计划,以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接受。

不过,身处互联网时代 & 社交媒体时代的我们这群人,显然对公关这件事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而这点从目前各种针对年轻人的公关翻车事件中可见一斑。

这不是我瞎编的,随便在图书馆搜了一本书,导言部分就列举了一些社交媒体语境下错误的公关做法:

It also examines the key transgressions committed by practitioners: the paucity of digital literacy, a widespread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norms of social media, a naivety about the corporate identity risks, and a prevalent emphasis on spin and persuasion rather than on authentic engagement. [2]

它还考察了从业人员的主要过错行为:缺乏数字素养,普遍缺乏对社交媒体规范的理解,对企业身份风险的天真,以及对宣传和说服而非真实参与的普遍强调。

窃以为,对新生代群体而言,其中影响最大的部分恰恰在于最后一点,即「对宣传和说服而非真实参与的普遍强调」。

什么是一个好的公关?这里仅仅表达我思考后的结果。一个好的公关,无外乎

  • 公开。这对应上文「非宣传和说服」的部分。针对声量大、关注度高的质疑,一定要做出回应,哪怕是说明因自身的困难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公开且真诚的回应尤其会增加路人的好感度。
  • 及时。这对应上文「真实参与」的部分。一个带给观众良好参与感的事情一定是能够得到及时回应的事情。

而字幕组也许又是三角关系中最难平衡的部分。一方面,不知情的观众可能会将其行为与 V 或者会社本身划等号;另一方面,会社既很难无视这部分桥梁人员,又不知道该如何让出部分利益来供养他们,间接导致字幕组成为了两边受气的存在。

当然这些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相信任何一方都可以对此表示理解(否则目前这种看起来平衡的关系早就分崩离析了)。反倒是我上一节所说的两点好公关特性,字幕组是天然无法做到的:

  • 字幕组出于对 V 形象的保护以及会社商业利益的尊重,不能擅自代替 V 或者会社对某一具体事件做出回应。如果 V 或会社最终决定冷处理,那么字幕组成员也只能选择无条件接受。
  • 字幕组或是因为地位问题,或是因为成员空闲时间问题,无法做到及时与 V 和会社运营人员沟通。这会拖慢可能存在的对突发事件的具体回应。

不过,作为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又直接面对观众的群体,字幕组又是不得不成为潜在的公关者的存在。我们不能强求一个字幕组拥有强大的公关技巧(也显然做不到),但如果处理不当,显然会导致不必要的事态扩大。不求解决好,但求不添乱,就是应对突发事件最好的手段。

那么究竟要如何做到呢?

一些可能的兔组公关解决方案示例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我要说的都浓缩在「公开」「及时」这两个词中了。接下来就从高赞回答中举几个争论点以及兔组可能的公关应对方法。

首先明确一个大的方向。目前在这起事件中产生的质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 hololive 成员字幕组本身的问题,这部分兔组结合自身实际是可以作出回答的;另一部分是关于 V 个人行为及其背后会社可能的运营问题,这部分兔组自身无法作答,有待 V 或者 hololive 本社作出回应。对于这两种问题,解决方案显然是不同的。大致思路如下:

  • 对可以很快做出回应的字幕组自身问题,及时做出严肃、理性且有效的回答。
  • 对不能很快做出回应的字幕组自身问题(例如出于收集组内数据的需要),首先做好「占位符」,即直接说明影响直接回应的因素,并承诺后续将在完成相应操作的情况下及时公开回应。
  • 对 V 个人行为及其背后会社可能的运营问题,同样做好「占位符」,并尽快汇总报告运营,起码尽量减轻又自己方导致的时延效应。

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占位符」的重要性?因为在「公开」无法满足的客观条件下,「及时」显得更加急迫与关键。同时此类回应能很快打消不必要的猜测和联想,结合自身试图好好解决问题的态度,也使得刻意煽动之人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见过太多酝酿了很久才姗姗来迟的公关文,它们既不能传播至不怎么关心事态的路人(因为已经过了他们关心此事的窗口期),在此之前还无法阻止刻意联想之人的观点发表与传播。而且事实上人们对一件事物一旦形成观点并保持一段时间,就很难再被纠正回来,以至于看到迟到的公关文会首先试图否定其合理性。这点与认知心理学有关,不展开了。

当然,我没有能力成为任何字幕组的成员,因此对目前日 V 字幕组运行情况不甚了解,如有任何冒犯,在此表示十分抱歉 m( _ _ )m

接下来逐一举例并探讨兔组可能的应对方案。

关于字幕组从目前活动中得不到利益的问题

这点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兔组在组员入组时就明确向组员说明了不会授予其任何利益,则此问题就成为了已经可以解答的问题:得不到利益是确定的,所有参与字幕组的成员都已经对此心知肚明并且接受,如果出现了与此不一致的想法,那么他/她会自行离开。

当然,如果问题止步于此,可能会有人将矛头指向其背后的会社,对这个目前来看老大难的问题横加指责,而将批评引导至一个短期无法解决的矛盾并不是一个好的公关者希望出现的情况。因此,保险起见,兔组可以以当前时间为基点收集组内所有成员对收益问题的看法。人是会变的生物,有些当年入组时信誓旦旦的组员难免在实际参与活动过程中发生心理变化。而且在搜集过程中要尊重组员的个人想法,不能运用之前可能存在的看待收益的原则,否则就会导致组员不敢说真话。

搜集这份数据需要时间。在此之前,必须要及时做出如下回应:目前正在收集组员看法,并且在未来会将其公布。

同时也要说明,这只是兔组自己的情况,避免将战场扩大到整个日 V 字幕组群体。于己于人,这点都是要保证的。

关于 V 目前对 bilibili 不上心与可能的 B/会社利益分配的问题

这点兔组中负责转播/直播管理部分的小组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甚至 B /会社可能对比有保密协议一类的东西,会社方负责收益对接的流程我也无从知晓,因此不作臆测。

对这种牵涉太广利益太复杂的议题,公关者可以首先大大方方说明此问题比较复杂,不好做过多回应。不过同时要注意措辞,「会在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讨论,达成一致的基础上适时解释允许公开的部分」就比单单一个「无可奉告」柔和得多。

关于 V 曾经对 B 限做出承诺结果无法兑现的问题

这点不由 V 本人出面说明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且事实上 V 有错在先,因此对于公关者来说最不好处理的就是此类问题。

公关者可以选择尽量争取路人的好感,首先将此事中所有时间节点发生的事做一个梳理(比如我看到一个评论说事实上很多流程耗时过多导致目前拖延 B 限的结果);同时如果真的确实跟 V /本社没有沟通渠道,那么本质上这成为了目前 hololive 运行现状缺陷的一环,兔组与其隐瞒和护短倒不如直接承认,携着观众对其活动辛劳而又无私的好感作为与本社进一步交涉的筹码。这并不是要挟,而是 hololive 中国运营部分想要更长远的走下去必须做到的,要让本社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没有决策能力是任何一个公关者都会遇到的问题,这点即使在企业也是一样。

关于 hololive CN 的问题

这点可以说跟兔组毫无关系可言,毕竟他们既不是运营也不是 hololive CN 的字幕组。但你必须承认,有时候公关者就是会遇到这种看似跟自己完全无关的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摆出一副「雨我无瓜」的态度似乎合理,但其实是大忌。但是又不能对此发表任何先入为主的评论。这时需要换位思考评论者的心态,在此评论一个看似无关的话题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为了让被评论对象充当「传话者」,让问题传达到其背后的存在。那么选择其实很简单:当,或者不当。当,有了结果便说明;不当,也要说明为何不当。

在日 V 字幕组的特殊语境下,其实「公关者」这个身份并不是唯一,与本社也并不存在太多利害关系,甚至在对方有求于自己的情况下,适当地提出合理的建议,既是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存在,也是为了整个大环境着想。

总结

发现了么?在所有的公关策略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什么?

我觉得是有效、快速的沟通渠道。这也是目前日 V 字幕组对接企业势所欠缺的核心点。

目前 hololive 基本上做到了 V 和本社之间平等的关系(不论是日常活动还是私下透露都能感受得到),但对于字幕组这块,一直悬而未决。

我是从来不会接受将此上升到两个国家如何如何这种毫无根据的论断的,毕竟 COVER 是商业机构,商业机构的本质是赚钱,对于妨碍他们赚钱的事一定会想尽办法解决。

中国市场很大,这点 YAGOO 甚至自己都在向同为 V 企业的他社传递。所以我们有理由对字幕组成员和中国观众得到尊重保持谨慎乐观。

大不了最后事实摆出来真的没那回事,那到时候再炎上也不迟。让子弹飞一会。

我对整起事件的观点(主观注意)

与那些只喜欢安静地看整活,享受 V 带来的美好的人不同,我是一个十分关注圈子本身环境的人。这里不是想要拔高自己,只是我的心态确实就是如此。那些单纯喜欢 V,单推也好 DD 也好,我也很欣赏他们的心态。他们是这个圈子保持新鲜与活力不可缺少的一环。

单纯就这起事件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起码将很多秘而不宣的事情捅到了台面上来。同样地,怎样处理类似事件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榜样(抑或是坏的教训),从而决定这个圈子的未来。

有些时候,时代是不会照顾那些想要逆其而行的人的。确实有很多问题是随着圈子扩大才接踵而至的,但如果因为这点现实就认为只要永远保持自己圈子小众就是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就是单纯的本末倒置。很多类似的小圈子其实都有这种想法,我也有过不少经历,也看见那些圈子不可避免地走向大众,又因而陷入一些问题之中不断内耗致死。自此,才深刻体会到决定一个文化是大众还是小众这件事从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不论最终的结果如何,保持互相尊重理解,而不是追着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谩骂与对线,终归是好的。V 圈历史遗留问题又复杂又多,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就好,为何要在一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事情上争吵呢?

你因为一个机缘巧合进入了 V 圈,想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出于自己一身的正义感,逞一时口舌之快,最终影响到自己喜欢的对象和热爱的事物,真的值得么?

……

闭幕谢罪

讲真,这篇文章还是看过就完了,不要往心里去……

我越写越觉得我其实写得很不好,果然没有专业知识就是一个外行,如果有有能 man 批评指教就再好不过了。

(但是又不敢这篇文章被更多人发现,说到底还是一个社恐)

如果您看到了这里,那么我敬佩您是一个有耐心的人。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再见!

参考文献

[1] Breakenridge, Deirdre (26 March 2008). PR 2.0: New Media, New Tools, New Audiences. FT Press. ISBN 9780132703970.

[2] Motion J, Heath RL, Leitch S. Social media and public relations: fake friends and powerful publics. 1st ed.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all materials and content available on this website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 4.0.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